一、課程目標
「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」這是極為自然的道理,在人類的發展史中,民族的分類與起源一向很模糊,但是自十八世紀以後,民族一詞才擁有現代意義,並伴隨著國家建立的擴張,民族問題與民族主義也隨之勃興。本課程將藉助多位學者的專著,向學習者介紹有關民族的定義與分歧,有關民族主義的分類與演變,並探討多元社會的族群相處問題,希望對台灣當前社會現象能有所針砭。
二、授課大綱
1.課程介紹、開宗明義:民族與民族主義相關問題界說
2.(民族意識的起源(安德森《想像的共同體: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》pp.7-58))
3.方法論的檢討:民族溯源與認同(王明珂《華夏邊緣》pp.7-94,中國人身分認同與前途思考(龍應台等))
4.民族主義的類型:原型、官方民族主義、愛國主義與種族主義,《民族與民族主義》pp.63-178,《想像的共同體: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》pp.95-124
5.兩套不同的民族主義發展史:(霍布斯邦與安德森的對比)《民族與民族主義》pp.21-62;《想像的共同體: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》pp.59-78
6.記憶與遺忘:《想像的共同體: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》pp.209-229;黃樹倫,〈兩岸僵局到東亞統合〉
7. 北愛爾蘭問題 – 多數與少數(一)
8. 北愛爾蘭問題 – 多數與少數(二)
9. 魁北克問題 – 政治自主與聯邦(一)
10. 魁北克問題 – 政治自主與聯邦(二)
11. 新加坡與東南亞 --- 多元融合
12. 族群政治與多元文化:(張茂桂〈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〉;
洪鐮德〈多元民族的和諧共處—以新加坡為例〉;
施正鋒,〈台灣族群政治〉)
13. 晚清時期中國國族主義的想像
朱浤源:〈孫中山對內民族主義的轉折與困惑〉
沈松橋:〈我以我血薦軒轅〉
14. 民族主義體制化: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
15. 族與國之間:少數民族的國家意識
石之瑜:〈族國之間-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身份策略〉
16. 台灣意識的出現與發展台灣抗日運動的轉型:台灣座標與中國座標複雜交錯的認同:日本情結
17. 海外華人國家意識的轉變
18. 海峽兩岸的機會與挑戰
三、期末分組報告題目:
1.族群偏見與族群歧視
2.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
3.台灣原住民的現狀與未來
4.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糾葛
5.解嚴後兩岸關係的僵局與發展
6.多元文化與台灣社會
7.少數族群或弱勢族群的探討
8.改善政治體制能否消弭不同政治主張之族群(或:擴大政治參與能否降低族群政治的衝突)
四、教學方式:
1.本週按照教學進度設有研讀文章或書籍篇章,教學平台會存放文本電子檔或ppt檔,老師將會面授至少三分之一課程。同時每週講解內容會製作影音檔,供學生遠距教學使用。
2.修課同學需分組認養報告題目,並在分組討論區留下分工與討論紀錄。期末各組須繳交一份完整的書面報告與電子檔。
3.本課程會設主題討論與課程互動,學生利用本教學平台的功能、討論的態度與內容均列入平常成績。
五、課程要求評分標準:
出席率(六次面授):30%
期末報告:50%
教學平台討論:20%
六、參考書目:
1.艾瑞克‧霍布斯邦 著,李金梅 譯,《民族與民族主義》,台北:麥田出版公司,1997。
2.班納迪克‧安德森 著,吳叡人 譯,《想像的共同體: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》,台北:時報出版公司,1999。
3.王明軻,《華夏邊緣》,台北:允辰文化公司,1997。
4.洪泉湖等編,《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》,台北:時英出版社,1997。
5.費孝通主編,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》,北京: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,1999。
6.張茂桂等著,《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》,台北:業強出版社,1993。
7.潘治平主編,《民族自決還是民族分裂》,烏魯木齊:新疆人民出版社,1999。
8.洪鎌德,《新加坡學》,台北:揚智,1994。
9. 王甫昌,《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》,台北:群學出版社,2003。
10. 江宜樺,《自由主義、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》,台北:揚智,1998。
11. 徐宗懋,《日本情結:從蔣介石到李登輝》,台北:天下,1997。
12. 石之瑜,《家國之間:開展兩岸關係的能動機緣》,台北:翰蘆,2003。
13. 石之瑜,《族國之間:中國西南民族身分策略》,台北:揚智,2004。
文章補充:
1.〈民進黨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〉的討論2. 彭立忠,〈探求消弭族群政治的宗教智慧〉3.李憲榮,〈加拿大的英法雙語政策〉
4.高朗,〈魁北克問題與加拿大憲法改革〉,《美歐月刊》第十卷第六期,1995年6月。
5.黃偉峰,〈北愛爾蘭政教衝突及其和解路徑〉,《歷史月刊》第129期,1998年10月。6. 楊肅獻,〈悲情國度:北愛爾蘭問題探源〉,《歷史月刊》,1995年1月。